來源: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會員單位案例 發布時間:2018-03-26 11:01
所在地區:
海南 三亞市
編制單位: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編制人員:
李 榮、繆楊兵、范嗣斌、馮 雷、閔?,?、陳 巖、祁祖堯、朱 莉、李 婧、張春洋、楊 亮、李曉暉、王開茂
項目規模:
委托單位:
獲獎信息:
項目亮點
1:策略一:旅游主導、全域統籌
2:策略二:聚散結合、優先發展鎮區
3:策略三:塑造鎮區特色,建設風情小鎮
4:策略四:指導村莊發展,建設美麗鄉村
項 目 概 況
育才鎮位于三亞市中北部山區,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優越,森林覆蓋率高達93%,被譽為“三亞之肺”,是三亞北部重要的生態屏障。
育才鎮成立于2006年9月,是三亞市最年輕的建制鎮。全鎮總面積約315平方公里,下轄10個村委會,總人口約3萬人,其中95%為黎族。
育才鎮 特點
1.生態保育的責任重大
育才鎮擁有三亞市最高的森林覆蓋率(93%)和規模最大的水庫(大隆水庫),是三亞最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
三亞市政府將生態保育作為育才鎮的首要任務。
2.綜合發展水平低
育才鎮是三亞唯一的沒有海岸線的內陸鎮。
在全市六個鎮中,育才鎮經濟總量最小,農民人均純收入最低(全市平均水平的一半)。
育才鎮還是三亞唯一的純農業鎮,農業對地方生產總值的貢獻達到93%。
3.資源開發的市場動力日益增強
三亞濱海的土地資源即將消耗殆盡,育才廣闊的山區腹地已成為開發商覬覦的對象。
濱海模式向山區滲透復制,對生態環境構成嚴重威脅。
規劃的突破點
1.策略一:旅游主導、全域統籌
在生態保護的前提下,確定鎮域空間管制要素和管制要求,確保生態本底不被破壞、優質資源不被低效利用。
遵循三亞總體規劃全域統籌發展思路,采取“兩業推進、以旅促農”的產業發展策略。
深入挖掘鎮域自然、旅游、人文、農業等現狀資源要素,以三亞“指狀生長、山海相連”的空間結構為背景,采取“聚散結合、點式低沖擊”的空間發展模式,確定適應山區腹地保護與發展需要的特色鎮域空間結構。
統籌鎮域及周邊地區資源的旅游業發展架構:
根據資源特色不同,分為五大主題片區:文化風情度假區、現代農業觀光區、產業農莊創新區、健康運動體驗區和熱帶森林休閑區。
根據空間管制要求,結合資源分布合理安排生態農業、民俗文化、運動休閑、養生度假等特色旅游項目。
構建車行、自行車、步行、漂流等多種方式的游線系統,提供多元體驗。
配套游客中心、酒店、汽車營地、服務站等完備的旅游服務設施系統。
2.策略二:聚散結合、優先發展鎮區
培育壯大鎮區,帶動全鎮和周邊地區發展
集中有限的資源(土地指標、基礎設施投資、招商項目等),優先發展鎮區,發揮規模效應,提升產業集聚能力和服務水平,吸引人口,形成城鎮化的良性循環。
育才鎮區的整體形象應為黎苗特色濃郁的山地風情旅游小鎮。
鎮區兩側山體環繞,一條小河從鎮區蜿蜒穿過,山水格局非常優美,具備塑造山地風情小鎮的自然條件。
3.策略三:塑造鎮區特色,建設風情小鎮
場地重要設計要素:
道路:S314省道,橫向聯系道路;
周邊山體制高點,視線視廊;
穿過鎮區的水系,濱水生態景觀;
周邊田園景觀;
空間布局原則
顯山、親水、傳文、宜人
將鎮區周邊山地景觀與城鎮建設有機融合,大山為景、小山為園;
改善自然水系、溝塘等的可達性,打造濱水空間,構建親水的人居環境;
通過建筑風貌、開敞空間、環境景觀等手段,傳承育才鎮的黎苗文化和農墾傳統,形成獨具特色的城鎮風貌;
空間結構:一帶一心三片
一帶:沿原314省道鎮區段構成的綜合服務帶;
一心:由鎮政府、醫院、公園等構成的城鎮服務核心;
三片:由水系、公園等綠色廊道劃分出的三個城鎮片區。
4.策略四:指導村莊發展,建設美麗鄉村
“謀出路、塑特色”是下一步農村發展的重點
尋找出路-產業引導:依托村莊資源特色,通過旅游進一步帶動農村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確立途徑-社區營造:明確外力推動和內力生長相結合的社區營造途徑,通過政府引導、教育培訓,市場參與、招商引資,發動農民的積極性,自發、自主建設村莊。
制定標準-村莊整治:制定村莊建設整治標準、為鄉村建設提供管控依據
從村莊整體風貌、公共空間、道路、市政、建筑等方面提出指引要求,并為村民提供住房自建導則,指導屋頂、門窗、墻體、庭院綠化等方面的地域特色營造。
育才小城鎮的總體規劃
——不能簡單照搬三亞濱海地區的建設經驗
在生態環境保護的前提下,有效引導和管控旅游開發項目,以解決民生和塑造特色為重點,探索三亞山區腹地小城鎮的發展模式。
實 施 效 果
規劃編制人員:
李 榮、繆楊兵、范嗣斌、馮 雷、閔?,?、陳 巖、祁祖堯、朱 莉、李 婧、張春洋、楊 亮、李曉暉、王開茂
評審意見:
1.規劃強調了濱海山區的特點,與周邊形成差異性發展,定位準確
2.針對性提出了規劃目標和要求,在傳統鄉鎮總體規劃體系的基礎上,加強了具有實際意義的建設引導內容,在建筑、空間肌理、植物景觀、旅游風貌、市政基礎等方面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性內容。
3.規劃突出了當地獨特的山地文化,農業文化特色
4.缺少對當地獨特風貌特征的發掘
5.對于低密度的開發模式在用地緊張較緊張的地區是否能節約用地函待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