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上鐫刻著這樣一段碑文:“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這段由毛澤東撰寫、周恩來手書的文字,不僅表達了新中國執政者對于先烈的緬懷與追思,更標志著億萬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朝著追求民族獨立與自由幸福的信仰邁出了關鍵一步。
與新中國建立初期山河凋敝、一貧如洗、百廢待興的困境相比,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影響世界發展進程的重要力量之一,國家實現了全面小康,正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探索建立、逐步完善適合國情的政治經濟制度,是我國取得驕人發展成就的秘訣。在城市領域,規劃引領的城鎮化模式,實現了城鎮化水平 50 個百分點的提升,八億人口由農村向城鎮有序轉移,規劃的作用在我國得到充分體現,也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同。
規劃既是一種手段、一門學問、一個行當,更是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早在20世紀50年代,國民經濟計劃承擔了制定經濟發展目標、確定經濟建設項目的責任,城市規劃則在空間上對建設項目進行部署和落實,兩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撐,共同成為新中國計劃經濟體制的重要支柱,在較短的時間內初步建成了新中國的工業體系,實現了城鄉居民點格局的有序調整和人居環境質量的改善。這段時間常常被老一輩規劃師譽為“城市規劃的第一個春天”。很明顯,作為制度的擔當和事業的成就,實現了他們的專業理想,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說的,“中國的每一個城市,無論新舊,都必須計劃和改善,以迎接無盡的明天”。
進入21世紀,在經歷了全球化、市場化以及不同模式的規劃實踐之后,人們重新審視城市的作用,重新定位規劃的角色。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以及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的“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標志著我國在城市發展領域,已經跨越了引進、模仿的階段,走出了迷信市場力量的誤區,進入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謀劃全新規劃體系的新階段。
黨中央明確提出:科學編制并有效實施國家發展規劃,“以規劃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是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的重要體現”。建立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發揮國土空間規劃在國家規劃體系中的基礎性作用,為國家發展規劃落地實施提供空間保障”。規劃重新回歸制度層面,成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重要環節。
有人說搞規劃的大多是理想主義者,作為新時代的規劃師,僅僅相信未來會比今天更好是遠遠不夠的,作為一種專業信仰,規劃師不應該忘卻規劃的社會改良作用,尤其應該思考在實現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突顯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強化規劃的空間治理功能。我們不僅應該有規劃建設管理的思維邏輯,還應該有山水林田湖草生命體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格局,更要有作為制度的擔當:“全面提升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基本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安全和諧、富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國土空間格局”。
人是要有一點信仰的。作為一個職業,更應該不忘初衷。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城市規劃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城市規劃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授權事宜請郵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國城市規劃網保留最終解釋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城市規劃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