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以城市群為主要空間形態,促進人口、產業等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新要求。引導各類空間要素高效集聚和合理流動的區域協調發展,是城市群建設的現實需求,但首先要理清楚長三角城市群空間組織特征。
2 理論基礎
當前城市群的空間組織的理論分為兩類,均來自西方發達國家:一類可稱為“場所空間”(Space of Place),以克里斯塔勒(W. Christalle)的中心地理論為基礎,關注區域內城市中心體系的等級和秩序關系,衍生出增長極模式、核心-邊緣模式、點-軸系統模式;另一類可稱為“流動空間”(Spaceof Flow),是由卡斯特爾(M. Castells)提出,關注區域內城市網絡體系的功能、結構和連接關系,衍生出城市網絡模式、中心流理論等??蓪⒑笠活惪闯墒乔耙活惖难莼?、轉變、替換,主要原因是古典經濟學向市場經濟轉向,傳統工業向服務業轉變,也受到中央集權與市民自治等因素的影響。梅耶斯(E. Meijers)將區域研究由場所空間向流動空間的轉變稱為范式轉換(Paradigm Shift)。
3 研究視角和方法
本文使用手機信令數據計算得出居民城際出行聯系,作為區域空間內的人流要素,分別從場所空間和流動空間兩個維度測算了長三角城市群的空間組織特征。在此過程中,采用了城市等級和腹地、城市網絡的測度的多種方法,并將呈現的空間特征與《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 2016-2030)》、各個城市總體規劃中所制定的都市圈范圍進行了對比。
▲ 圖 | 長三角城市群的日均城際出行聯系
注:由于城市間聯系線較多,城市間低于200人次的出行聯系并未顯示。
* 基于自然資源部標準地圖服務網站審圖號為GS(2020)3189號的標準地圖制作,底圖無修改。
4 研究結論
長三角城市群北翼的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南翼的杭州-紹興-寧波-舟山初步形成相對均衡的關聯網絡,而其他城市間的關聯網絡相對較弱。城市網絡具有層級和非均衡特征,形成了以上海為核心和南京、杭州、寧波為多極的“一核多極”非均衡網絡結構,具有流動空間特征。
長三角城市群的空間組織具有“場所空間”與“流動空間”雙重特征:城市等級和腹地出現了扁平化、邊界模糊的現象,表明以嚴格的中心地體系為代表的場所空間逐步瓦解;城市間的城際出行聯系增強,以城市網絡為代表的流動空間已經形成。
中心流理論更適合解釋當前長三角城市群的空間組織特征。盡管當前上海、杭州和南京等核心城市仍集聚發展,但城市的對外聯系越來越明顯,功能服務已不限于自身腹地,產生大規模的遠距離功能聯系。此時城市具有了“雙重功能”,即城市對外功能(城市性)與城市對內功能(城鎮性)。上海、杭州和南京等核心城市間形成的功能網絡疊加在原有的中心地體系上,最終呈現出非均衡網絡結構特征。信息化時代以來,時空距離的限制有所弱化,城市間人流、信息互聯互通的趨勢更加明顯。然而,城市群形成完全均衡網絡結構會是漫長的過程,根植于場所的城市發展基礎和時空成本依就顯現,具有“場所”和“流動”雙重特征的長三角城市群空間組織將長期存在。
5 規劃啟示
在規劃方法上,真實功能聯系應作為城市群規劃的基礎。無論是都市圈構成的場所空間,還是發展軸(帶)形成的網絡化流動空間,應充分了解真實功能聯系,增強未來城市群規劃的現實性與可預見性。
在規劃內容上,當前研究表明了基于真實功能聯系的都市圈范圍擴展且邊界模糊。以浙江省湖州市為例,浙江省、杭州市的相關規劃認為湖州屬于杭州都市圈,然而湖州市03版城市總體規劃和17版城市總體規劃(草案)均把融入上海作為優先方向。本研究發現湖州大部分地區與上海都市圈的聯系更為緊密,只有湖州南部地區屬于杭州都市圈,說明湖州與上海都市圈產生更多的商務、旅游等聯系,是居民“用腳投票”的結果,并非行政意志能夠轉移的。所以規劃不宜規定某城市歸屬于特定的都市圈,一個城市可以參與到多個都市圈中,這取決于區域產業分工,可以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動態調整。此外,構建多層次的現代交通體系,完善都市圈內的交通設施和都市圈之間的城際交通設施,對人口、產業等各類要素在都市圈內部的高效集聚和都市圈之間的合理流動起到支撐作用。因此,都市圈建設將重塑長三角城市群的場所空間和流動空間,在現代交通設施的支撐下既要實現集聚經濟效益,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又要推動發展要素的擴散效應,實現區域一體化發展。
本文撰稿:王垚
原文介紹
《基于城際出行的長三角城市群空間組織特征》刊于《城市規劃》2021年第 11 期第43-53頁。
王 垚,博士,蘇州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
鈕心毅,博士,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間優化技術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規劃新技術應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本文通信作者。
宋小冬,博士,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高密度人居環境生態與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5200828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51878457);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三期項目—-城鄉規劃學資助。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城市規劃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城市規劃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授權事宜請郵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國城市規劃網保留最終解釋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城市規劃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