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本文為孫安軍、石楠、孫施文在2020/2021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暨2021中國城市規劃學術季--學術對話一“空間規劃基礎理論大討論”上的講話內容摘錄。
孫安軍:空間規劃基礎理論的研究和形成要有足夠的耐心
孫安軍 學會理事長,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鄉規劃司原司長
孫安軍理事長認為,現在的規劃學科一是通過實踐得出經驗,形成了知識的存量;二是通過發展協調結合現有的技術,發明出新的技術,這是一級動態能力。對于空間規劃基礎理論的研究和形成要有足夠的耐心。對于新出現的新的要求,應該是科學理解先于政策研究;但我們現在是先有政策研究,還談不上科學理解的階段就開始進入工作布置,這對于基礎理論的形成可能是很不利的。
石楠:回歸規劃基礎理論
石 楠 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石楠秘書長認為,空間規劃領域有很多基礎理論,既涉及到行業基本的實踐問題又涉及到基本的政策問題。城鄉規劃學術領域對于很多空間要素統籌協調已經形成了相對系統性的研究,只不過到了新的時代開始強調國土空間規劃。但如果回到基本理論問題,空間基本的屬性還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區位的唯一性,當然還有空間的層次性,這是今天規劃工作面臨的巨大、且沒有破解的挑戰。
孫施文:空間規劃基礎理論的討論具有重要意義
孫施文 學會常務理事、學工委主任委員,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孫施文教授指出,對于礎理論的討論至少應當關注這樣三方面的問題:第一,什么是規劃?不管是城市規劃還是國土空間規劃,核心在“規劃”,而規劃的要點就在于治理,或者說就是空間治理,就是基于空間單元的綜合治理,這就需要對規劃的理解進行重建。第二,如何理解規劃的對象?在全域、全要素以及全使用方式的基礎上,要充分認識到在不同尺度、不同場合下的對象和處理方式是不同的,也要關注在什么樣的基礎上整合這些不同要素和內容。第三,規劃工作中怎么統合起不同學科共同工作?各學科的學理基礎、學科邏輯等都不同,這就需要建立新的知識平臺,要有新的架構,要將相關學科認識世界的知識轉換到解決問題導向的改造世界的方法論基礎上,這也就涉及到現在和未來的關系,規劃是解決未來問題的。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城市規劃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城市規劃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授權事宜請郵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國城市規劃網保留最終解釋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城市規劃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